學生最近正在學習乘法,相信老師大都會從圖像表徵、寫出連加的式子、引導了解是誰的幾倍而寫出約定的乘法算式。對於如下的問題:水族館有5個魚缸,每個魚缸養8條魚,共養了幾條魚?若學生的乘法算式寫成5×8=40,老師大都不會允許正確,會說答案雖然是正確的,但是算式表達的意思不一樣(算式寫錯了)。
分年細目2-n-06提及教師要確定的是在解題情境中,學童能正確說明其算式的意義,但在解題程序上中可允許學童運用任何策略來計算,例如一枝筆3元,24枝筆要多少錢?學生列出3×24= ,但計算若將問題轉換成24×3,應視為正確並值得鼓勵。
有的老師或安親班會教導學生寫算式時加上單位,不知道大家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有何想法?我沒有如此教導過學生,反而要他們畫圖或寫出連加的式子來了解題意,知道自己錯在哪裡,但有時又會覺得若學生擁有倍的概念且發現乘法的交換律,既然都是算總共有幾條魚、總共有幾枝筆,需要一直要求寫出約定的乘法算式嗎?這樣的要求對往後哪方面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呢?或是若無要求會影響到哪方面的學習呢?